今年以来,全市法院新收民事一审案件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1-6月份案件增幅较1-3月份下降13.84个百分点。
成绩的取得有很多原因,其中全市法院推出的“优+”融合法庭工作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借助“优+”融合法庭建设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诉前调解的“调”进一步向前延伸,让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得以化解,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诉讼服务和社会需求相“融”,群众便利程度“优+”
从2022年开始,全市法院就创新打造“优+”诉讼服务新模式,实现当事人在每一个环节有专人可咨询、可服务,让诉讼服务环境更暖心、接待过程更精细、事项办理更多元、群众评价更高质,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
但是,这种诉讼服务仍然限制在法院范围和诉讼环节,有没有可能把这种司法服务离群众更近一点,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诉讼服务”和“打官司之前的诉讼服务”?
随着“优+”诉讼服务日趋成熟,市法院推动在全市镇级矛盾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全部建成“优+”融合法庭。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建成融合法庭(镇级)99个、法官驿站(村级)1488个,实现镇(街)级全覆盖,村(社区)覆盖率达72%。
为确保工作成效,市法院明确规定每一个融合法庭要配备2名挂钩法官、每一个法官驿站要配备1名挂钩法官,并推出“站点重要议事需求时必到、突发事件发生时必到、较大纠纷化解时必到”等“三个必到”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群众化解矛盾的便利程度。
今年4月,因为漏水问题,清江浦区居民徐某和楼上住户发生了矛盾,楼上表示自己刚刚买到这所房子,徐某应该找原来的户主去反映这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决定到对面的融合法庭“找个说法”。经现场调查后,在融合法庭法官组织调解下,双方很快达成和解,楼上用户很快找来了维修师傅,修好了漏水处。徐某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这个融合法庭真好,一场纠纷在家门口很快就解决了!”
法官工作和社会力量相“融”,纠纷化解速度“优+”
“融合法庭,‘融’是方式,‘合’是目的、是落脚点,即以融通促整合,以整合聚合力,以合力达共赢。”2024年1月23日下午,在淮安区车桥镇丰年村全市首家“融合法庭”成立会上,淮安区人民法院院长黄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融合法庭”成立的初衷。
不仅是淮安区法院,全市其它法院也先后根据各自区域的纠纷特点和实际情况,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针对物业纠纷数量较多的特点,淮阴区法院在长江路街道搭建以“物业纠纷调处中心”和“与民同行”人大代表物业纠纷调处工作室为基础的联动式“融合法庭”;为实现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诉讼一体联动,涟水融合法庭组建以大东法庭专职调解员为“1”,各乡镇司法调解员为“N”的土地资源纠纷联动调解团队;盱眙法院加强和辖区内司法局、派出所、矛调中心等部门的联动,搭建涉林业纠纷“防护林”。
原告沈某在某镇入江水道外滩上种植豆子,被告康某在镇上养牛。今年6月,沈某发现康某饲养的牛啃食了自己种植的大面积豆子,沈某向康某索要赔偿18万元,康某答应只能赔偿几千元。双方意见相差较大,便找到了附近融合法庭的法官来主持公道。
如果按照正常诉讼程序,需要先对土地上的豆子损失情况进行司法鉴定,但是司法鉴定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很可能让沈某错过补种时间。这样不仅可能致使这块土地今年颗粒无收,而且还会产生新的矛盾。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为尽快化解纠纷,法官邀请当地“乡贤”和涉事双方围桌而坐,轮番开展调解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几个小时后,沈某与康某达成调解协议,康某回家拿出赔偿款,沈某到地上重新种上了豆子。
法院职能和社会发展相“融”,司法保障力度“优+”
盱眙某化纤公司由于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法律意识的缺失,存在未按照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导致部分企业退休人员无法足额享受退休金。得知情况后,辖区“融合法庭”的法官迅速介入并顺利化解了这场纠纷。
然而,让企业没想到的是,“融合法庭”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围绕纠纷处置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对接该公司,提出司法建议。在法官指导下,该公司积极向其他退休劳动者给予适当补偿,避免了十几场很可能酿成案件的纠纷。
这并不是个例。淮安法院“融合法庭”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职责,结合辖区地域资源等不同情况,打造不同类型的纠纷调处品牌,让纠纷在成为案件前得到解决,为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因辖区内芦笋、菌菇等特色产业较多,涟水法院“融合法庭”在芦笋产业园设立芦笋法官驿站,给当地特色产业提供司法保障。今年以来,大东“融合法庭”涉土地矛盾纠纷调解率超35%,为近三年来同比最高。
立足辖区内涉台企业较多的特点,淮安经开区法院建成全省首家“涉台融合法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涉台案件在线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全流程的网上办理,同时整合已有机制资源打造一站式涉台诉讼服务新平台,为涉台案件办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孙楠 赵大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