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志安 费苏皖
金秋十月,桂花缀满枝头,甜香四溢。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法院法官黄丛梅穿行在洒满阳光的乡间小路上。她此行的目的地,是年过八旬的李奶奶家。
一场特殊的赡养费纠纷正在等待化解。
“黄法官,说实话,我不是真的要孩子们的钱啊……”白发苍苍的李奶奶拉着黄丛梅的手说,“我就是想孩子们了,想他们常回来看看。”
原来,自从老伴去年去世后,李奶奶的三名子女因工作繁忙,回家探望的次数越来越少。老人虽然衣食无忧,但内心的孤独却与日俱增。半年前,她以要求支付赡养费为由,将子女们诉至法院。
了解原委后,黄丛梅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赡养费纠纷,更是一个需要重新连接的亲情纽带。她深知,洪泽区法院持续开展创建“无讼村居”工作,是要通过整合基层解纷力量,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消弭于萌芽。
黄丛梅第一时间启动了法院与村居建立的“调解﹢”联动机制,邀请村里的村书记、妇女主任和李奶奶的老邻居组成亲情调解小组。
李奶奶家的小院里,桂花树下,一场特别的“家庭会议”温馨开启。三名子女围坐在母亲身旁,脸上写满了愧疚。
“我知道你们工作忙。”李奶奶抹着眼泪说,“你们父亲走后,这房子太空了……我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声音,看看孙子孙女。”
大儿子李军低下头:“妈,是我们不对。我们在城里打拼,总觉得多挣钱让您过好日子就是孝顺,却忘了您最需要的是陪伴。”
二女儿李欢也红着眼眶回忆:“记得小时候,咱们家虽然穷,但每到周末,妈妈总会想方设法做一桌好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那时候多热闹啊……”
在黄丛梅的引导下,调解小组想出了一个“亲情方案”:子女们不仅要支付赡养费,还要共同制定“亲情时刻表”,确保每周有人回家陪伴,每月一次全家团圆饭。村里老年活动中心也向李奶奶发出邀请,请她教授绣花手艺,让她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这个主意好!”村书记笑着说,“咱们建设‘无讼村居’,就是要让亲情回归,让纠纷消融。李奶奶,以后您要是想孩子了,随时来村委会,我们帮您视频连线!”
妇女主任也拉着李奶奶的手:“咱们活动中心正缺您这样的老师呢!您那手绣花绝活,可得好好教教大家。”
听到这些暖心的话语,李奶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三名子女当场商定,以后常回来陪母亲,还要把老屋重新修葺一番,让母亲住得更舒适。
中秋过后,黄丛梅来到李奶奶家回访。远远就听见李奶奶家小院里传来的欢声笑语。院子里,李奶奶正在教孙女绣花,儿媳妇在厨房忙碌,准备着丰盛的团圆饭。墙角新装的视频设备,让不能常回家的子女也能随时“云陪伴”老人。
“黄法官,快请坐!”李军热情地迎了上来,“现在我们兄妹仨轮流回来陪老妈,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真要感谢您,要不是这场官司,我们可能还在各自忙碌,忽略了母亲最需要的陪伴。”
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我现在可是大忙人,白天在活动中心教绣花,晚上和孩子们视频,周末等着他们回来。这日子,美着呢!”
夕阳西下,黄丛梅告别李奶奶时,院子里飘来了饭菜的香气。她回头望去,只见李奶奶家堂屋里灯火通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前。这个寻常的农家小院,此刻洋溢着最珍贵的幸福滋味。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是洪泽区法院深化“无讼村居”创建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洪泽区法院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前哨”作用,激活基层解纷“神经末梢”,能够更全面把握案情、更透彻理解纠纷背后的实际困难,通过亲情调解、乡贤参与、网格联动等方式,让司法裁判更加契合民意、贴近民情。
据统计,2025年以来,洪泽区法院通过“无讼村居”工作机制,已成功化解家事纠纷200余起,有30余个社区(村)实现了从“止讼”到“无讼”的转变。在这片桂花飘香的土地上,“无讼”理念正悄然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的法治力量。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