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金湖县柏树村村民柏某的二儿子顺利出生,按照婚前约定,柏某决定让孩子跟随母亲姓梁,并落户本村,一家人沉浸在幸福喜悦之中。
但谁也不会想到,孩子姓梁这个决定将给他们家带来长达两年的烦恼与不便。原来,小梁因随母亲姓“梁”,且母亲户籍不在柏树村,这与柏树村村组制定的收入分配方案相悖,无法参与分配。尽管小梁的父亲据理力争,但村组仍不为所动,这一拖就是两年。
2023年4月,该案诉至法院。案子来到金湖县法院法官邹正斌的手里。经过阅卷和实地走访,邹正斌了解到部分村民对现行村规也存有质疑,村里人称“柏二爷”的老爷子就反映过:村里的集体规定一年一个样,限制一年比一年多,没个准头,现在是外嫁的媳妇和小孩被排除,下次就要轮到我们这些老头子了。可是,即便心有不满,村民却还是不敢声张,他们认为“宗族姓氏是传统习俗”“村规民约大于一切”。
有鉴于此,邹正斌决定以巡回审判的形式,将该案庭审设在村里农户家的院子中,并决定当庭宣判,从而达到审理一案、普法一片的良好效果。开庭那天,不大的院落里聚集了大量旁听的村民,庭审进行地很顺利。邹正斌郑重地宣读完判决书,站起身来说,“各位,这个案件开庭已经结束,但我仍有几句心里话想和大家说说。”准备离开的村民一听这话,又纷纷坐了下来。
随即,邹正斌趁热打铁,就孩子随母姓的正当性和村民自治应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进行释法讲解。为便于理解,邹正斌还穿插了几则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慢慢地,这堂普法课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一年后,也就是今年3月,邹正斌再次来到村里进行回访,一是看看案件判决的执行情况,二是应邀提供法律服务,与村里人一道商量如何将“村规民约”引向正确的法治之路。春日微暖,农户家门口,十多名村代表围坐一圈,与邹正斌聊着一年来的变化。大家七嘴八舌,言语真诚。
“我们相信法院!”“法律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十分感激。他说 “邹法官,去年巡回审判的效果非常好!村民们现在都明白了村规不能乱定,要守法。现在,大家不仅把小梁的钱补上了,还主动把本村另一个同样情况的小孩的钱也补上了。”目前,该案件的纪实报道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法院报》《江苏法治报》以及省法院公众号刊发转载,“孩子随母姓是否应当参与集体分配”的话题在微博掀起热议,阅读量超过1.2亿,参与评论的网友一致认可法院的公正判决。
从办理一案,到治理一片,面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金湖县法院始终坚持用心用情办理每一个案件、处理每一项工作,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办案效果,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感谢金湖县法院送来的司法救助,为我们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李某紧紧握着法官的手,哽咽着诉说内心的感谢。
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22年1月的一天,小学二年级的小浦,在学校不慎与同学小苏发生意外,重伤住院。经历了痛苦手术与漫长恢复,这个原本无忧无虑的女孩失去了往日的天真笑容,而她的家庭也因高昂的医疗费用陷入困境。
小浦的母亲李某在万般无奈下将学校和小苏及其父母起诉至法院,要给女儿讨回一个公道。承办该案件的是张艳勇法官,他通过走访得知,小浦父母薪资水平只堪堪维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遭逢此难,家里更是入不敷出。他安慰李某道:“请放心!案件,法院一定会依法办理,医药费我们一起想办法。”
2022年除夕夜,是李某记忆里最难捱的一晚。本该是阖家欢乐的时刻,一家人却只能依偎在病床边,守着仍处恢复期的小浦。新年的钟声敲响,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烟花声,李某悲从中来,跑到走廊上失声痛哭。
让她没想到的是,大年初一一大早,张艳勇就拎着年货,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病房门口,李某见后泪如雨下,紧紧握住法官的手。张艳勇安慰说:“请放心,我们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一定会想办法给予你们更多司法救助。”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该小学向小浦赔偿36万余元,而小苏及其父母也与小浦一家达成和解协议。案件虽已画上句号,但张艳勇并没有止步于此,为更好解决小浦一家的实际困难,他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到2万元的司法救助金,并联合辖区内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开展多元救助。于是便有了李某拉着张艳勇的手连连道谢的一幕。
小案不小,关乎民生,每一起源自群众生活的“小案”,都涉及当事人的切实利益和生活安宁;小案不小,连着民心,每一起讼争背后,都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热切期待。金湖县法院将始终坚持以“案结事了”促“政通人和”理念,切实把群众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把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供稿:金湖法院 查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