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司法改革 典型案例
盱眙县人民法院打造诉源治理“善调乡村”新模式
时间:2022-01-12  来源: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盱眙县人民法院

打造诉源治理“善调乡村”新模式


  编者按:近年来,盱眙县法院“内挖潜力、外聚合力”,将诉前调解工作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形成诉源治理“善调乡村”新模式。民事案件诉前分流率连续多年保持70%以上,2018年以来,对外委托调解案件13195件,调解成功4635件,诉前调解案件成功率从2018年的27.07%提升至2020年的52.02%。《法治参考》《长安网》《中国审判》《学习强国》等媒体予以报道,盱眙法院获评全省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示范法院。

一、积极搭建矛盾纠纷“缓冲带”,推动诉前调解全域开展

强化调解组织建设。在现有277个调解组织439名调解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级、镇街、村居”三级调解组织,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联合妇联、住建等部门,建立家事纠纷调解平台、物业纠纷调处中心等专业调解组织6个,形成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强化调解阵地建设。坚持诉讼服务与诉调服务的“无缝衔接”,专门开辟场所建设了诉调服务中心,以4个专门调解工作室,形成了诉前调解的“主战场”。建立了姚月梅、周婷等2个法官工作室,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阵地,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和法治教育,减少社区村居矛盾纠纷。强化调解队伍建设。积极聘请退休法官等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担任基层调解员,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信任度。强化调解员能力提升,积极配合司法局开展培训工作,先后6次为调解员开展集中培训,通过庭审观摩、以案说法等形式,解决了部分调解员“不会调”的问题。

二、努力建成矛盾纠纷“过滤网”,实现化解纠纷全程推进

提前介入“防”矛盾。变被动受理、静态分析预防、事后调处向主动预防、动态研判和事前预警转变,多次安排员额法官为县里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意见建议。高度重视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主动参与群体性矛盾纠纷化解。近两年,该院群体性诉讼几乎很少发生。诉前调解“化”矛盾。建立诉前调解和司法确认一条龙服务,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2018年以来,先后对调解成功的2791件案件进行了司法确认,累计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157.92万元,有效缓解案多人少矛盾的同时,更促进了审判质效指标的良好运行。发挥职能“治”矛盾。针对多发案件、类案,尤其是社会治理中的乱象,积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加以解决。2018年以来,围绕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发出91篇司法建议,有效减少了类案发生,2篇司法建议获评全省优秀。

三、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度闸”,力促诉源治理全面落实

规范工作流程。联合司法局出台《诉调对接工作规范》,对诉前调解案件的范围、程序、时间节点、司法确认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规范诉前调解工作。成立诉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班,强化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领导。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窗口,安排专人统一扎口登记、分流、管理诉前调解案件,确保诉前调解案件“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加强考核通报。一方面,全面强化调解员的考核。落实“一案一补”政策,以60元一件的标准发放调解补助。按照每年调解成功不低于80件的标准,与司法局建立了“首席、金牌、优秀”调解员评选制度,3年来,先后表彰奖励了6名首席人民调解员、11名金牌调解员、19名优秀调解员。另一方面,全面强化对镇街和机关单位的考核。推动县委政法委出台《盱眙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考核办法》,将镇街万人起诉率、无讼村居数等4项指标纳入全县综治目标考核,由法院定期通报考核,倒逼镇街主动参与化解矛盾。完善挂钩机制。结合院领导的分工和个人社会关系,实施院领导挂钩镇街推进诉调对接工作。通过与相关乡镇街道建立矛盾纠纷预警研判机制、深化无讼村居建设等举措,有效调动了乡镇矛调中心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使得该院的涉诉案件“分流的多、化解的好”,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数连续4年保持下降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