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淮安区人民法院车桥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非诉讼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断开拓思路,着力打造“诉前细排、诉中精解、诉后回访”全周期闭环解纷模式,有效提升了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实质化解、就地化解的效果。2023年,该法庭审理案件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指标全面提升,审限内结案率99.75%,一审服判息诉率97.08%,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83.23%,成功分流案件656件。
诉前走访摸排查隐患,就地解纷“治未病”
“法官,你放心吧,这次回去后,我们一定不吵了!”2023年5月的一天,车桥法庭干警在一次走访排查活动中得知,辖区流均镇沿荡村村民朱某因稻田邻地问题与同村村民陈某长期不和,双方为此多次产生口角争执、肢体冲突,村委会和地方调解组织多次协调亦未果。在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后,法庭干警主动联系双方当事人,通过摆事实、讲法理、亮底牌,在村居组织和地方调解人员“轮番助攻”下,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纠纷得到成功化解。调解现场朱某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跟法官说:“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都是乡里乡亲,为了一口气才闹成这样。没想到现在闹得你们法官都知道了,现在大家说开了,以后我们听法官的,遇事不吵架,要讲理。”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的作用,车桥法庭主动融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做深做实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工作。依托“半小时解纷圈”工作模式,以村组网格为单位,常态化开展法官进网格、进村居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村居社区了解社情民意,广泛搜集摸排纠纷线索,对可能引发争讼的矛盾纠纷及时分析、就地化解。据统计,2023 年,该法庭干警共下沉村居开展走访摸排工作70余次,搜集矛盾纠纷线索57起,就地化解矛盾纠纷44件。
诉中聚焦矛盾找症结,多元解纷“消已病”
“多谢陆法官,不然这年我也过不好啊!”2023年初,辖区村民杨某与李某因琐事发生冲突,期间杨某将李某打伤并致其身体多处骨折,住院治疗花去上万元医药费,后李某诉至法院。案件审理中,承办法官陆伟发现双方当事人对医疗费用的认定存有不同意见,他随即带领案涉当事人前往医院向主治医生了解情况,医生从专业角度对争议焦点进行剖析并给出咨询意见,有的放矢地消解了当事人的疑惑。最终,在承办法官的多次主持调解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我以为法官一般就在法庭里办案子,万万没想到竟然带着我们去医院,请医生为我们说明情况,这下我可真是心服口服了!”被告李某一个劲儿地说“服了服了,这下我是服了!”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车桥法庭不断探索诉源治理新机制,搭建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纠纷化解新格局,做细做精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建立“法官+”制度,即对于一些跨行业、跨部门且案情复杂、难度较大的案件,邀请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专业力量参与其中,围绕案件疑难问题、争议焦点提供专业建议、共商化解之策。一年多来,该法庭向建工部门、医疗机构、物价部门发函或现场咨询32次,走访专业行业调解人员27人次,促进55件案件成功化解,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10万余元。
诉后跟踪回访做保障,实质解纷“防再病”
“法官,你放心,我以后会经常回家看望照顾老父亲的。”去年10月,在该法庭王亚琳法官承办的一起赡养纠纷案件中,因赡养费问题,年逾古稀的邹老伯将儿子邹某诉至法院,法院判决邹某每月给付500元赡养费后,邹某仍然拒绝履行。王亚琳在案后回访时发现这个问题,多次与邹某联系,从家风、亲情、法律等层面耐心疏导规劝,最终父子二人解开多年心结,矛盾纠纷得以实质化解。“王法官,要不是你,我可能要遗憾终身了。”邹某握着王亚琳的手说道,“以前是我误会老父亲了,幸亏你的坚持,让我明白过来,太感谢你了!”
为切实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车桥法庭建立“重点跟踪、季度盘点、年度清仓”回访工作机制,做优做好案后维稳保障工作。对易反弹复燃的矛盾纠纷进行重点标记并建立相关工作台账,由承办法官及法官助理定期了解案件后续进展和当事人思想转变动态,分析研判矛盾纠纷是否已经彻底化解,有无扩大、转化、激化苗头,通过电话沟通、现场走访等形式督促当事人尽快履行,持续巩固化解工作成效,使矛盾争端得到实质化解。
截至目前,车桥法庭有45件案件启动跟踪回访机制,其中超过73%的探视权、赡养费案件因法官持续跟踪回访而自动履行,达到了减少衍生案件发生、促进社会关系修复的良好治理效果。
从“治未病”到“消已病”再到“防再病”,车桥法庭全周期闭环纠纷解决新模式聚焦源头预防、多元解纷、后期修复等重点环节,是该法庭探索诉源治理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车桥法庭将继续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凌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