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新闻中心 以案释法
开学了,关于校外培训的几句话事关你我
时间:2023-09-04  来源: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案情简介:

校外辅导机构通知学生家长以后无法上课,承诺退培训费,但家长却迟迟拿不到退还的培训费。课时怎么结算?培训费到底退多少?当初交的考级费退不退?近期,淮安经开区法院受理了该类型案件。徐某爱女心切,为开发孩子的音乐才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去年5月份为女儿报了一个钢琴培训班,校外培训机构出具收款收据,载明:交款人:徐某某,项目:课费,数量50,送5节课,合计金额6500元。《徐某某上课进度表》载明:50+5,累计课时30.5节。2022年11月26日,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微信通知明天无法开课,琴行被通报,估计下周才能开门,徐某遂要求退还剩余课时费。培训机构负责人回复等周一来签退费单。但此后培训机构却一直未退还剩余课时费用。校外培训机构未出庭参加诉讼。庭审中,徐某表示,钢琴培训花费比较大,交的费用也比较杂,比如考级费、教材费等,但无法提供很多杂项费用的缴费证据,故只能放弃主张这部分费用,最终依法判决该校外辅导机构退还剩余课时费2880元。


案件背景:

随着教育领域落实“双减”工作,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着力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乱象,原本火热的校外培训辅导随之降温,一些校外培训辅导机构关停,之前签订的培训内容、培训课程无法继续,面临合同解除、退费等问题。有一些校外培训辅导机构甚至不负责任卷款走人,引发众多家长和学生不满。

暑假的“研学热”、“游学热”,各种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想必不少家长都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各种游学研学活动中,一天有几个地方需要“密集打卡拍照”,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孩子只是被动地跟随着研学机构的安排,在短时间内没有深入地学与思,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行程紧张,在无尽的排队和等待之中,孩子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放松,缺乏同龄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分享,谈不上真正的享受和体验。种种弊端与负担,也引发家长与孩子广泛探讨与反思。


法官提醒:

首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更多见见世面,提前接触一些才艺技能很有必要,但作为家长要远离非法培训机构,避免补课费用打水漂。报培训班之前,要审查培训机构资质,不能盲目跟风,别误以为凡是含有“教育”二字的机构都是培训机构,家长朋友们要注意审查《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教师资质、培训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如所在地区教育等行业部门提供《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等信息查询,可作为选择参考。其次,对校外培训合同要仔细审阅,不要轻信“口头承诺”,避免“霸王条款”,更不能不签订合同。参加培训的所有交付凭证、费用明细要妥善保管,以防主张权利时没有证据支持。发现内容违法、刻意夸大效果、承诺帮助择校等违规培训机构,要提高警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最后,教育应当是启发、引导、探索、创造、合作、分享,而非灌输、填鸭、复制、内卷、作秀、攀比,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家长与学生应该量力而行,过犹不及,欲速不达,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思想误区,不要让孩子的起跑线最终变成了金钱与物质的简单堆砌。更不能用“购买教育”来替代“有效陪伴”,与孩子一起花时间静心读一本书、互相探讨交流,比跑多少个网红打卡点来得实在;去乡间与田园,辨别一种蔬菜,认识水稻与麦子,寻求对辛勤劳作与丰收喜悦的认同,比旅游大巴里吹空调玩手机更有意义。

文字:经开区法院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