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被告人夏某与他人在南京市、南通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向学生虚构帮忙刷单不需要还钱、给平台刷业务量等理由,骗取学生信任后,利用学生的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并从贷款中骗取财物,共实施诈骗19起,涉案金额共计人民币197019元。
法院审理
被告人夏某供述,作案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骗办网贷的学生说刷个单做个业绩,给他几百块或者几千元钱的好处费,剩下的钱我们拿走;二是骗学生说可以通过后台删改信息,网贷的钱不要还,给他们好处费;三是说办网贷就是走个程序,帮我完成任务,在办网贷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给学生办理新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办理网贷时留的联系人信息也是假的,这样网贷公司一放款,我们把钱拿走就把银行卡和手机卡都注销掉,这样网贷公司就找不到人要钱了。”
证人陈某证言证实,网贷办理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名校贷、人人分期、易学贷、活力贷这些网贷平台就是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分期购物、借钱等服务。贷款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申请,一部分是贷款平台审核。首先学生准备好新的手机卡和银行卡,为贷款办理用,用完就扔掉。
“我们准备申请贷款的表格,里面包含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时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就是姓名、身份证、办贷款的手机及银行卡号码,学籍信息;还有一部分是学生的关系人,一般是父母、同学、学校辅导员的住址和联系号码。”
“具体申请时候,就是学生自己填写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都是真实的,剩下的关系人的信息由我们业务员填写,填写的是虚假信息,我们填写的联系号码是我们业务员自己准备好的号码,表格填好后,业务员根据表格上的内容往网络贷款平台上录制信息。这样申请的过程就结束了。”
“贷款平台审核的时候,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号码就被我们拿过来,我们冒充学生骗平台审核的人。一般审核的人让我们把平台上的录制的信息再说一遍,我们就会按照表格的内容复述一遍,问到关系人的信息,我们就报假信息,如果审核的人打关系人的电话,就会到我们准备好的号码上,我们就会冒充学生的关系人去骗平台通过审核。一旦审核通过,钱就会打到学生账户上,这样就算完成一笔贷款的单子。”
裁判结果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指控原审被告人夏某犯诈骗罪一案,于2019年12月31日作出(2018)苏0891刑初239号刑事判决。
判决:一、被告人夏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二、追缴被告人夏某犯罪所得人民币126320元发还被害人。宣判后,原审被告人夏某不服,提出上诉。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9月29日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律分析
本案应定性为诈骗罪。首先,涉案学生受到欺骗,产生了错误认识,基于错误认识交付了财物。夏某等人实施了两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既欺骗了贷款学生,也欺骗了贷款平台。但是,其对学生的欺诈符合诈骗罪特征。其是通过虚构“帮忙刷单不需要还钱”等借口,让贷款学生产生了自己只是帮忙刷单,进入自己账户的贷款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认识。
基于上述错误认识,将财产“自愿”交付给夏某等人,符合诈骗罪特征。相反,夏某等人对网贷平台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欺诈行为,但并未使平台对放贷与否产生错误认识。贷款平台决定放贷与否的关键是贷款人的信息,而非联系人信息。
夏某等人提供的贷款人信息,即贷款学生的信息是真实的,故贷款平台在贷款人基本信息审查方面不存在错误认识。最终发放贷款也非基于错误认识交付财物。至于被告人提供的虚假联系人信息,至多会给贷款追讨设置障碍,但并不会在贷款与否问题上造成根本性误导。综上,上诉人夏某系对涉案学生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并导致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进而交付财物。
其次,贷款学生遭受了财产损失。本案中,已经有部分学生全部或部分归还了贷款本息。对这部分数额,遭受损失的无疑是学生,贷款平台不仅没有遭受损失,甚至有些还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息。另外,虽有部分金额尚未归还给贷款平台,但相应的借贷合同及资金流水等证据清晰,贷款平台享有相应债权。该部分最终的损失承担者同样是涉案学生。
综上,上诉人夏某等人通过虚构“帮忙刷单”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物,并不涉及合同履行和签订,上诉人夏某等人与被害人亦非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宜认定为合同诈骗。
典型意义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诈骗案件逐渐增多,涉案人数多、范围广,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而诈骗犯罪能够实施成功主要利用的都是人的贪心和粗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贪图小便宜,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时代在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犯罪分子利用规则漏洞和人性弱点,各种骗术层出不穷。本案被告人夏某实施了两重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既欺骗了贷款学生,也欺骗了贷款平台。
本案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详细披露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虽然诈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树立较强的防范意识,保持应有的警惕,在绝大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如果发现自己被骗了,要注意搜集证据,并第一时间报警,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淮安中院 李纪森